在自動駕駛與智能傳感技術的全球競賽中,中國科技企業速騰聚創(RoboSense)憑藉其Helios系列激光雷達(LiDAR)的卓越性能,持續引領行業發展。本文將以台灣地區的實際應用案例為切入點,深入剖析Helios系列產品在複雜環境適應性、技術創新性及商業化落地能力上的突破,並結合本地化需求探討其市場潛力。

Helios系列激光雷達的核心技術優勢
1、高精度感知能力
Helios系列採用速騰聚創獨有的MEMS(微機電系統)固態激光雷達技術,搭載1550nm波長激光光源,相較於傳統905nm方案,其探測距離延伸至300公尺(@10%反射率),同時具備更高的抗干擾能力。在台灣多雨、多霧的氣候條件下(如基隆、宜蘭等常年潮濕地區),Helios的長波長設計顯著降低水氣散射效應,確保點雲數據的穩定性。例如,台灣某自動駕駛測試團隊於陽明山濃霧環境中進行實測,Helios雷達在能見度低於50公尺時,仍可清晰捕捉100公尺外的障礙物輪廓,誤差率低於±3cm。
2、超大視場角與動態解析度
Helios系列提供360°×70°的超廣水平視場角(FOV),垂直解析度可根據場景需求動態調整(0.1°至0.5°)。此特性在台灣都市密集路況中尤為關鍵:以台北市信義區為例,十字路口多向車流、行人及機車的混行場景下,Helios可實現對360度範圍內突發狀況的無死角監控。台灣某智慧交通項目數據顯示,搭載Helios雷達的交叉路口感知系統,將事故預警反應時間縮短至0.2秒,誤報率下降67%。
3、堅固性與環境耐受性
針對台灣高溫高濕、鹽蝕嚴重的沿海環境(如高雄港、台中港等),Helios系列通過IP69K防護認證,可在-40°C至85°C極端溫度下穩定運作。2023年台灣南部某離岸風電巡檢項目中,Helios雷達在颱風季持續承受強風、鹽霧侵蝕,全年故障率僅0.8%,遠低於同類競品的5.2%。
台灣本土化應用案例深度解析
1、智慧城市基建
台北市政府於2022年啟動「智慧路燈整合計畫」,在中山北路、仁愛路等主要幹道部署Helios雷達,結合AI邊緣計算實現「人-車-路」協同感知。系統上線後,尖峰時段平均車速提升18%,行人事故率下降41%。此外,高雄亞洲新灣區採用Helios進行3D城市建模,其0.05°角分辨率成功捕捉愛河沿岸建築的毫米級細節,輔助市政單位精準規劃防災動線。
2、自動駕駛落地
台灣新竹科學園區自2021年起引入RoboSense合作夥伴的自動接駁車,搭載Helios-16P雷達實現L4級封閉場域運行。截至2024年Q1,累計行駛里程逾12萬公里,雷達在園區複雜的上下坡道、隧道切換場景中保持99.98%的感知可用率。值得關注的是,該系統成功辨識台灣特有的機車鑽縫行為,並在0.5秒內完成路徑重新規劃。
3、工業與能源領域的創新應用
台塑集團麥寮六輕工業區引入Helios-32雷達進行管線巡檢,利用其高密度點雲(最高0.07°×0.07°)實現腐蝕、變形的亞毫米級檢測,替代傳統人工巡檢後,成本降低54%。此外,台灣電力公司於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部署Helios雷達,透過植被穿透能力(可偵測地表下30cm樹根結構),提前預警土石流風險,2023年成功避免3起軌道中斷事故。
用戶實證與產業反饋
1、學研機構評價
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吳教授團隊指出:「Helios雷達的動態調焦功能,在台灣山區彎道測試中展現極高價值。相比固定分辨率雷達,其可針對彎道曲率自動提升垂直分辨率,使感知盲區減少82%。」
2、企業端應用回饋
和泰汽車自動駕駛部門負責人表示:「在台灣機車密度高達每公里35輛的環境下(數據來源:交通部2023年統計),Helios的多目標追蹤算法可同時鎖定200個動態物體,誤識別率僅0.3%,大幅超越我們對L3級系統的預期。」
3、政府部門背書
台灣經濟部技術處在《2024智慧運輸白皮書》中明確指出:「速騰聚創Helios雷達已通過本土化驗證,建議列為公共運輸感知系統的優先採購選項。」
速騰聚創Helios系列透過技術創新與本土化適配,成功在台灣複雜多變的應用場景中樹立標竿。其不僅解決了傳統激光雷達在潮濕、高溫環境下的性能衰減問題,更透過與本地產業鏈的深度整合,打造出兼具成本效益與可靠性的解決方案。隨著台灣智慧化轉型加速,Helios系列有望成為推動自動駕駛、智慧城市、工業4.0的關鍵基礎設施,持續引領亞太區傳感技術的革新浪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