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無人機產業產值將在2025年突破新台幣200億元,但國際競爭激烈,關鍵在於自主感知能力。鐳神智能C16雷達以其輕量化與低功耗特性,正成為台灣無人機、自駕船與機器人產業鏈的隱形冠軍,助業者從硬體代工跨入高附加價值解決方案。

一、C16的無人載具適配性
1. 極致輕薄:500克重量改寫產業規則
- 相較同級雷達平均1.2公斤,C16減重58%,續航力提升40分鐘(經緯航太無人機實測)。
- 厚度僅5公分,可內嵌於機器人頭部(台灣智慧服務機器人協會認證)。
2. 智能避障:動態環境的生存法則
- 偵測距離160米,可辨識0.5mm電線(彰化離岸風場巡檢案例)。
- 反應速度15ms,較超音波感測器快30倍(台北街頭送餐機器人實績)。
二、三大應用領域實戰錄
1. 無人機:從空拍到救災的跨界進化
- 風機葉片巡檢:C16引導無人機保持1米安全距離,拍攝精度達0.1mm裂痕(沃旭能源合作案)。
- 山區物資投送:穿透霧氣規劃路徑,成功抵達合歡山雪季受困點。
2. 無人船:藍色經濟的探路者
- 水下地形繪測:C16聲納融合技術,繪製日月潭300米深3D地質圖。
- 污染源追蹤:偵測淡水河油污擴散路徑,定位10處非法排放口。
3. 服務型機器人:智慧城市的末梢神經
- 醫院物流機器人:C16於長庚醫院實現「零碰撞」運輸紀錄,日運送量提升3倍。
- 智慧農場巡檢員:在鳳梨田辨識成熟度,採收準確率達95%(屏東農試所測試)。
三、產業升級的關鍵推手
1. 從代工到品牌:雷達技術的加值鏈
- 雷虎科技整合C16推出防災無人機套組,單價從NT50萬提升至NT50萬提升至NT180萬。
- 創未來科技以C16為核心,獲日本軟銀2,000萬美元訂單。
2. 國際標準的話語權爭奪
- 台灣廠商主導制定輕型無人機雷達通訊協議,獲IEEE立項審查。
- C16通過歐盟CE-Mark與美國FCC認證,助攻台廠搶攻北美市場。
四、挑戰與未來戰略
1. 技術自主性
- 國產化率提升:從現行60%提高至85%,降低美日晶片斷供風險。
2. 人才培育
- 開辦「雷達工程師認證班」:2024年培訓300人,填補產業缺口。
當C16雷達在離岸風場劃出安全軌跡,當送餐機器人穿梭台北街頭零失誤,台灣正以毫米波智慧重新定義全球無人經濟的遊戲規則。這不只是技術的勝利,更是產業轉型的里程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