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人工智慧與感測器技術的突破,人型機器人正從實驗室邁向商業化應用,涵蓋家庭服務、醫療照護、工業協作等領域。然而,其核心挑戰在於環境感知能力—機器人需即時辨識複雜動態場景,並做出精準決策。速探聚創推出的Airy激光雷達,憑藉輕量化設計與高性能參數,被視為推動人型機器人進化的關鍵元件。
Airy激光雷達的核心參數與技術突破
根據官方資料(RoboSense Airy頁面),Airy主打極致小巧與高性價比,主要規格如下:
- 體積與重量:僅70mm × 60mm × 28mm,重量130克,為業界最輕薄的激光雷達之一。
- 測距性能:最遠探測距離達30公尺(反射率10%條件下),近距離盲區縮至0.1公尺,適合機器人貼近物體操作。
- 視場角(FOV):水平360°全視角,垂直30°(可定制化調整),確保無死角監控環境。
- 掃描頻率:20Hz更新率,搭配0.05°×0.05°角分辨率,能捕捉高速移動物體的細節。
- 功耗與耐用性:平均功耗8W,支援-10°C至60°C寬溫工作,IP65防護等級,適應室內外多變環境。
技術亮點解析:

- 自研晶片化架構:Airy採用MEMS(微機電系統)技術,將光學元件整合至單一晶片,大幅縮減體積的同時提升穩定性。
- 抗干擾能力:透過多線雷達同步掃描與演算法濾波,有效克服陽光、雨霧等環境雜訊,確保戶外場景可靠性。
- AI融合介面:內建RS-LiDAR-OS作業系統,可直接輸出3D點雲數據,並與機器人的SLAM(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)演算法無縫對接。
人型機器人的四大應用場景
- 動態避障與路徑規劃:
Airy的全景掃描能力,可即時偵測360°範圍內的靜態障礙物(如家具)與動態目標(如行走的人類),結合AI決策系統,實現毫秒級避障反應。例如,在醫院場景中,機器人需在擁擠走廊中安全穿梭,Airy的低盲區設計能避免與輪椅或設備發生碰撞。 - 精細操作輔助:
人型機器人的手臂抓取、物品遞送等動作,需精準感知目標物體的位置與姿態。Airy的近距離高精度探測(誤差±2cm),可協助機械臂調整抓取角度,甚至在昏暗環境中(如倉庫夜間作業)維持穩定性能。 - 多機器人協同作業:
在工廠場景中,多台機器人需共享環境數據以協調任務。Airy的點雲數據可透過5G網路即時傳輸至中央控制平台,實現群體協作,例如同步搬運大型零件或組裝設備。 - 人性化互動升級:
透過分析點雲數據中的人體輪廓與動作,機器人能辨識用戶手勢指令(如揮手呼喚)或情緒狀態(如跌倒偵測),提升服務互動的自然度。
產業專家觀點:為何Airy適合人型機器人?
台灣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陳志宏指出:傳統ToF(飛時測距)雷達雖成本較低,但解析度不足;而高階機械式雷達又過於笨重。Airy的MEMS方案在性能與體積間取得平衡,尤其適合需高度靈活的人型機器人。此外,速探聚創提供的SDK開發工具包,可縮短廠商整合週期,加速產品上市。
未來展望:隨著人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在2030年突破千億美元,Airy的模組化設計將推動感知元件標準化,降低開發門檻。速探聚創亦透露,下一代產品將整合RGB相機與熱成像感測器,實現多模態融合感知,進一步擴展應用邊界。